
“水满田畴稻叶齐,江西日光穿树晓烟低……”5月中旬,水电航拍地处鄱阳湖畔庐山市蓼南、兴水
蓼花池灌区,惠农一块块已经播种的打通农田紧密相连,阡陌纵横,农田水满田畴,灌溉公里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最后一幅幅秀美田园画卷映入眼帘,江西飞扬着粮食丰产的水电希望。水利既是兴水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命脉,更是惠农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庐山市蓼南、打通蓼花池灌区项目现场,农田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江西水电)积极响应国家的灌溉公里号召,积极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展现新担当,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渠改管”灌溉 打通“最后一公里”群众的事就是“心尖事”,每件“关切事”都是大民生。江西水电庐山市蓼南中型灌区工程、蓼花池灌区改造及水利设施综合整治EPC项目,因地制宜推进灌区水利项目建设,
全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安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图为庐山市蓼南中型灌区工程、蓼花池灌区改造及水利设施综合整治项目“庐山市蓼南、蓼花池灌区均采取‘渠改管’,农田周边基本上看不到明渠,村民不用为用水发愁,水管接到田头进行灌溉,即省时又省力……”项目经理介绍,整个项目灌溉总耕地面积4.524万亩,其中水田2.406万亩,旱地2.118万亩,涉及星子镇、蓼南乡、蛟塘镇、华林镇等4个乡镇17个村,覆盖人口91300余人。“渠改管”,即沟渠改管道,通过深埋安装输水管道,降低输水损耗,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现定时、定量精确补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产量及效益。“我们整合灌区小灌片区,通过提水、输配水及信息化等水系统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了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提升到了0.72……”项目技术人员告诉笔者,2大灌区共重建、新建泵站13座,埋设输水压力管道111.2千米,安装管道流量监测设备276套,取水点及泵站监测、监控设备26套(台),以及灌区信息化监控软件系统1套,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完善灌区水网络,精准配水,高效节水,确保灌区农业发展均衡受益,持续为推动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打出“组合拳” 绘就乡村新画卷工程建设伊始,项目部就不断压实各部门责任,打出项目建设攻坚“组合拳”。2个灌区共9个灌片,所有工作面靠近鄱阳湖,汛期施工难度极大。项目部紧盯湖区枯水黄金施工“窗口期”,科学制定项目计划,将“时间表”细化到周,将“路线图”明确到点。高峰期20处工作面、200余名作业人员、40余台机械,同步轮班作业,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快节奏高效率推进,顺利推进项目建设。图为庐山市蓼南中型灌区工程、蓼花池灌区改造及水利设施综合整治项目项目部以一套高标准履约服务,科学统筹人、机、料、法、环,严格落实防洪度汛方案,紧抓晴好天气进行施工,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施工进度。项目部28名管理人员,分布在各施工点面,破解施工技术、材料运输等难题,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利用互联网络优势,有效采用工程现场远程监管方法,解决点多面广安全监管难的问题。“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可有效改善高地缺水旱地提水灌溉条件,灌区农业用水管理将更加精准……”项目设计人员告诉笔者,以前灌区农田溢流、水资源浪费、人工成本高等现象将会极大减少。面对各灌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等突出的矛盾,项目实施水源、水网、信息化三大工程,全域构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一体化灌溉体系,在大力促进节水的同时,实现水利设施建设成本、占地面积双下降,促进农业用水效率、村民灌溉降低成本效益多方面得到提升。引来湖水灌一方良田,暖一方人心。项目部把农田灌溉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民生工程来抓,把多个灌片之间互相水系连通,确保4.5万亩农田得到有力的灌溉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勠力同心 办好灌区实事2024年春耕时,旱情导致星子镇区域多处山塘干涸,给区域农业灌溉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紧急情况,项目部迅速行动,勠力同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当地群众的迫切需求,将保障区域灌溉、维护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对星子镇蓼花、胜利村流星、竹林2处泵站进行突击施工。图为庐山市蓼南中型灌区工程、蓼花池灌区改造及水利设施综合整治项目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抢修方案,紧急抽调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突击队,各个施工岗位的骨干力量迅速集结,形成一支战斗力强劲的抗旱先锋队。同时加强人员、机械设备和物资调配,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还积极与2个村委会沟通协调,组织部分当地村民参与到一些辅助性工作中,既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村民也在家门口上班创收。抢修现场,作业人员顶着烈日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轮班推进泵站土建作业及输配水管系统设备安装。同时,派专人对泵站的进水口、出水口等部位进行疏通,提高泵站的引水和输水能力。“经过近二十天抗旱抢工,共完成2个泵站配套设施安装、27.1千米输水管道敷设等建设任务,全覆盖2个村8944亩农田……”项目工程部主任告诉笔者,经过全体人员连续的艰苦奋战,流星、竹林2处泵站顺利完成突击抢工任务,并成功投入运行。随着泵站的轰鸣声响起,清澈的湖水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干涸的土地得到滋润,确保2 个村庄早稻按照时令完成播种。村民们看着清水流进自家农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纷纷对项目部的及时援助表示衷心感谢。“QC”创新 做“优”民生工程项目技术团队按照灌区工程设施与生态环境和谐融合的建设思路,坚持“民生、节水、生态、智慧”原则,创新推出一系列绿色环保施工措施。“建设初期,项目部根据灌区实际情况成立QC攻坚小组,推出“提高土壤固化道路一次成型合格率”“提高给水用聚乙烯PE管一次安装合格率”两项目QC成果,并在项目施工中推广使用……”项目总工介绍,灌区临近鄱阳湖,多数湖边便道坑洼不平且易扬尘,无法满足通行要求。为满足后期车辆进出泵站的交通需求,项目部采用“提高土壤固化道路一次成型合格率”技术,对工程进场道路进行处理,取代原土压实和水泥稳定层及混凝土面层部分,有效防止路面雨天行走困难。该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扬尘,且施工成本较传统混凝土道路有显著降低。蓼南灌区施工时,需要敷设聚乙烯PE管多达72千米,为保证灌区村民春耕不受影响,项目部在现场推广“提高给水用聚乙烯PE管一次安装合格率”技术,改善PE管的焊接工艺,对于提高工程质量、推进施工进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湖区湿地严禁大面积开挖,项目部通过定向钻工艺进行管道施工,避免大规模的开挖作业,起到绿色施工功效,确保民生工程做“优”做“精”。项目部以QC创新成果,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提前150天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让鄱阳湖水流淌在乡间田野,全面提升灌区2025年春耕灌溉能力……江西水电致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质量履约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为当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文/叶联华 图/杨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