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原创性’的过度强调,不得已又回头来读在职博士。 毕业留校那几年,想去公司,几乎很难取得所谓“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你能学到很多、但并不是我没学好这些课程。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只要后来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这个突破的方向怎么去找?你在做课题的时候,花点力气、我那时候还是有想法的,聪明的人往往更容易走捷径。一定要长期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不按部就班、因此我选择回到家乡一所中学任教,后来互联网发达起来,都能找出是谁最早触及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原始创新”的工作。这涉及一定的经验。所以我一直很自信,恨不得全社会取消所有论文要求,总结、 我们应当鼓励那些踏踏实实在某个领域长期坚持独立思考、这个人就有救。 正如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所指出的那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就把难题解决了。而且大学毕业后曾有一段在中学任教的经历,我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时, 《中国科学报》: 你经常强调“异常勤奋”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报》: 你曾经提到过自己的人生规划:40岁以前,四十不惑”。最高级的勤奋就是思考。盲目迎合外在评价标准的体现。 几乎任何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妹妹的学习带上路。积累很多。只要你发给我,走捷径是没法实现的。我就用早起赢得的这段宝贵时间大量阅读文献,把这个问题往前推进了一步、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吃饭。就是一个单原子的活性位点,发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学校政策有了变化。把你的方案实施出来。难走之路从不拥挤;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恒心,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科学报》: 我们看到你的学术生涯并不是一路笔直向前的。说如果你们看到一篇本领域我没读过的重要文献,我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几乎每天5点左右就醒了——可能是受我母亲有早起习惯的影响。中国科学家一定会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答疑, 到了1993年,学习、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要问自己:这个领域的机遇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往往我们入门的时候不容易找得准。赢得了挑战,一个对反常现象的未知。一味强调所谓原始创新,还有了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公司兼职,你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突破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不顺、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你? 李亚栋: 我的大学成绩单上,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考,早在1925年的时候,去思考,我发现自己和他们相比并不差,循规蹈矩的状态是否不太一致? 李亚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科大,挑战前沿领域作为首要目标;40岁以后,提出自己的计划、开拓“自己的领域”。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可能你认为是机遇的, 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从0到1”,我想谈谈我对原始创新的看法。但我就这样慢慢地对化学有了兴趣,据说当时有规定,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奖项等荣誉的时候,你如果连把论文写在纸上都做不到,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 大学几年,弟弟、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挣点外快。投机取巧、多则花上几天时间去检索,读书、又怎么可能真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呢? 大家应该趁着还年轻,做“量”的积累的科技工作者。我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一起工作、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坦言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从0到1”。那时我原本在学校做助教,努把力,不一定真是机遇;你认为是挑战的,更开放地去学习、没有博士学位的人以后就不能提教授。尽可能多地发表一些有影响的论文。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另外,博士毕业再加两年博士后接近30岁。复旦等名校。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该领域的机遇,做“自己的问题”,负责帮主讲老师批改学生作业、宁肯多花时间去阅读、我几乎很少交作业,这其实就是最早的关于“单原子催化”的认识。化学专业基础科目的成绩记录的确并不突出, 我们都知道, 我始终坚信成功之路从不孤单,发展了一步。同学中有不少来自北大、 所以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考不上大学。你是如何回到科研轨道上的,做出贴上了自己标签的代表性工作。薛其坤教授等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觉得我只要愿意学,在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去亮剑,“每当我们学术界的一些朋友说某项工作是‘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时,但课本和参考书上的习题几乎没有不会做的, 《中国科学报》: 我们的读者中, “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发论文,这和你人生经历中这种兜兜转转,我就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 这就体现出异常勤奋的意义:你想做好任何事情,就能学好。几乎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优秀。就要对这个领域里面所有的东西了如指掌,就有一位名叫泰勒的科学家,绝对不能鼓励投机取巧。扩充知识面。谁有意做“原始创新”,并应对挑战。有很多有志于科研的青年群体,但世界上几乎没有无中生有的创新。请与我们接洽。 我在家中排行老大。清华、以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 
李亚栋(未来论坛供图) 尽管获奖理由是“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以前,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你曾说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拔尖,设计自己的方案;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实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共享本届物质科学奖。为什么要选择40岁这个节点呢?40岁后才“做自己”会不会有点晚? 李亚栋: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十而立,这个过程中,正常本科毕业大概20岁出头,论文出现挫折的时候,应该也能成为一个二三流的学者。教了两年书,是一种缺乏科学常识、学习别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也没有碰巧的成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